郭壅云:热不除而便血,可用犀角地黄汤。今其证下利清谷,则为里寒太甚,法当温汪琥曰:阳明经病,脉当从长,今脉但浮,此在表之热凝也。
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,意在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。 两感表里皆属热邪,犹堪发表攻里,此则内外皆属虚寒,无邪热可以攻击。
皆历历可据,岂得谓伤寒阴不相传,无阳从阴之化理乎?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,阴阳和而后有雨,阳亢则热而雨少,阴盛则寒而雨多,人之汗亦若是也。
少阴病,恶寒厥冷下利不止者,阴寒盛也。今里热盛而自下利,则当与黄芩汤清之,以和其里也。
况咽喉不利,唾脓血,又阳邪抟阴上逆之征验,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,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矣。故当先温其里,后攻其表。
伤寒五、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□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,脉沉亦在里也。 郑重光曰:邪热上逆,结为内痈,肺胃之痈是也。